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品牌 >  >> 
不只做搬运工!国产机器人高端化破局|寻找数字化标杆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时间:2023-06-04 21:56:37

本文收录于专辑#寻找数字化标杆#

在广州黄埔区瑞松科技园,一条汽车零部件产线已经整装待发。从这里输出的汽车制造智能装备,已经被送抵丰田、本田、马自达、广汽、比亚迪等国内外众多家知名汽车厂商的车间。在这里,上一个订单可能是供应凯美瑞的生产线,而下一个可能就是供应的汉兰达。

从代理国外机器人起家,瑞松科技走上了一条典型的“贸、工、技”路线,从市场、贸易逐步发展到自主技术研发,随着瑞松科技的自身发展由小到大,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由浅入深,对服务客户的能力由弱到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打破垄断到局部领先

一分钟可以做什么?以乘用车制造为例,将冲压件焊成一台完整的白车身,需要完成数千个焊接点,在瑞松科技机器人柔性智能化焊装产线的加持下,不到60秒就能完成。

在瑞松科技展厅,展示着一系列市场突破:为广汽传祺汽车首次实现了全产线无人化生产,在产线效能、智能柔性水平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一流;为广汽新能源汽车生产首次采用铝制车身、轻量化设计提供技术保障,成功打破国际巨头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

瑞松科技并不生产机器人,它就像一个连接器,上游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本体制造商,下游是以知名品牌汽车整车厂家为主。瑞松科技为整车厂提供智能柔性系统解决方案,解决制造具体应用场景需求,让原本冷冰冰的机器人躯壳,拥有了“有趣的灵魂”。

简单来说,瑞松科技就是要“教”机器人听从指挥。就说拧螺丝这个环节,看似很容易,但在行业人看来,对比人手拧螺丝,用机器人拧螺丝其实更难达到,特别是针对一些非常细小的螺丝,光对准这个环节就要不断调试,还有螺丝松紧程度需要不断调节机器人扭矩。

再比如,机器人经常要举起几百公斤的钢架,每一次举重若轻的过程中,好比让头发穿过针眼一样,要求非常精准,但由此带来的震动可能会发生轻微位移,这就对机器人稳定性和技术人员的调教要求很高。

“我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机器视觉技术,为产线装上‘眼睛’,让每条产线变得‘耳聪目明’。”瑞松科技总裁助理张东升说,产线中机器人每个精准的焊接、装配动作,背后都配合了瑞松科技大量的算法和软件能力。目前,国内的机器视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处于领先水平。

随新能源产业迎来新机

在瑞松科技,工作人员拿出一块铝合金铁板,这其实是两块铁板焊接而成,但从侧面看,似乎是完整一块,看不出有焊接痕迹。

瑞松科技的一个拿手绝活,是高端新型焊接技术。随着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焊接技术也在不断拓展。为减轻车身重量,铝合金、镁合金等高质轻量化材料被运用于制造新能源车,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生产中,为保证电池不漏水,要求由高质轻量化材料焊接而成的电池壳必须“严丝合缝”,确保密封性。瑞松科技的搅拌摩擦焊装备及技术以优越性能解决了焊接中密封性问题,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壳生产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直以来,在众多制造业领域中,应用工业机器人最广泛的领域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两者上演了相互促进、此长彼长的佳话——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大爆发,推动国产机器人再上新台阶。

过去,跨国车企是以合资方式进入中国,在引入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成套引入了配套供应商。而随着合资车企股比限制的放开,国内新能源汽车则开始面临独立研发的路程——事实上,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本身也已经进入“无人区”,很难再有可以模仿的对象。

“过去在技术研发方向,我们跟着市场在走,但在未来,在一些领域我们努力担当起引领市场的角色。”张东升说,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国产机器人也迎来更多新的市场空间。

如何掌握行业话语权

国产机器人实现了部分自主可控,但接下来还要解决高端化的难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应用开来,目前国产机器人相当一部分已经用在了搬运、上下料、码垛等环节,然而在焊接、装配等高端环节,仍在大量采用进口机器人。

“说到底还是信心问题。”张东升说,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机器人,在市场不断打磨中,彼此之间产生了足够的信任,而国产机器人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一旦发生故障并造成停产,损失更是难以估算。

以至于,下游主机厂一般会指定进口机器人品牌作为供应商。行业内始终存在着“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和“不会游泳,怎能下水”的争论。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张东升认为,突破口还是自主可控。“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特别是在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就必须以自主可控避免‘卡脖子’。”

其实,对进口机器人来说,从20世纪六七十年就已经在随着汽车产业大规模引入,正是因为积累了大量的调试和升级改造的机会,才有了如今不断完善的结果。而国产机器人也同样需要“试错”的机会。

从早期代理日本松下机器人及电焊机产品做起,瑞松科技从市场、贸易逐步发展到自主技术研发。随着瑞松科技的自身发展由小到大,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由浅入深,对服务客户的能力由弱到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大。

选择用谁的机器人,瑞松科技已逐渐有了自己的话语优势。反过来,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机器人本体企业,也在积极向瑞松科技集聚。

走出瑞松科技园区,一路之隔就是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日本发那科公司在华南地区的总部基地。正是因为瑞松科技的落地,也带来了多家与之相关的配套企业的争相落户,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

【南方+记者】郜小平 实习生郭峻豪

【统筹】程鹏 郜小平 黄琼宇 朱慧 马华

【策划】陈韩晖 薛小龙

【智力支持】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广州大学管理学院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